對音響發燒友而言,"被動式與主動式揚聲器 " 的價值與其表現度是沒有直接關聯性的。這術語的出現是為了讓 HiFi 音響迷能簡單地描述出自己想要的音響並做出選擇。
首先我們要先認識被動式與主動式音響間的差別。被動式揚聲器是較普遍的類型,指的是單純、獨立的喇叭,其需要連接外部擴大機為其提供動能(也可以說是 "驅動")。主動式揚聲器是指有內建擴大機的音響,像是電視、收音機、行動電話,甚至是助聽器都有擴大機在其內部元件中。
自 1920 年代第一個電子音響系統亮相,取代了圓筒式和早期的上弦式留聲機後,被動式和主動式揚聲器就一直存在在我們生活中。在沒有電子設備之前,傳統的作法是透過如針般的細小孔提取聲音。這些被稱為 "聲學 "系統,在聲音品質和最大音量(或 "播放水平")方面都受到限制。電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,不僅使聲音和音量獲得改善,從而使揚聲器能夠在電影院享受到「有聲電影」,及公共廣播功能。
直到 1950 年代,當單件式的音響系統首次出現時,除了愛好者擁有的自建系統外,家庭揚聲器系統當時十分活躍。典型的家庭系統被安置在一個單一的裝置中,通常是以控制台的形式,將收音機、唱片機和必要的揚聲器和內部擴大機結合起來。1950 年代中期立體聲的興起再次改變了這一切,立體聲講求兩顆喇叭,且互相間隔最好要有 2 公尺。所以解決辦法是什麼呢?在兩者之間放置一套系統,此系統通常包含一個唱片機、磁帶機和調頻器,為擴大機提供信號,再透過揚聲器線材與兩顆喇叭連接。
雖然連接在擴大機到揚聲器的線材配置眾說紛紜,但這已成為高規格家庭音響系統的主流形式。由於它由各樣單獨元件組成,包括音源(唱片、磁帶、調諧器和/或磁帶)、擴大機和揚聲器,愛好者們也從中認知到,最好的音質往往是在混合不同製造商的設備中獲得的。
但企業快速轉向了精緻、專業化分工,使製造商只單純生產單一揚聲器、擴大機、錄音機或磁帶設備。因為當時大型企業,例如熟知的多數日本品牌,認為如果所有的組件都來自同一個製造商,將會消除不匹配或不兼容的狀況機率。
即便這個說法是十分有說服力且合理,但愛好者們並不理會,他們以汽車製造商不會自己生產輪胎或電池,以及最好的相機鏡頭也不一定是由相機生產商自己生產為來做類比。對一個發燒友而言 - 追尋可能的最佳聲音,是其價值的所在,也是他們無法認同單一製造商這作法的原因。
在 1970 年代末,某些製造商認為,您可以選擇任何品牌的任何音源,特別是磁帶機、調諧器和(到 1980 年代中期)CD 機,因為它們都產生 "線路電平 "輸出,並可用於任何集成擴大機或前置擴大機。然而,揚聲器對來自擴大機的信號有不同的動態表現,有各種電子方面的問題,從靈敏度到阻抗到音質本身。支持主動式揚聲器的人很難反駁。
因此,主動式與被動式揚聲器成為高階玩家的另一個子類型,與模擬與數位、晶體管與閥門以及其他使發燒友高興的分歧主題並列。主動式被證明特別有吸引力的一個領域是錄音室,有許多實際的原因,包括節省空間和減輕佈線的繁瑣庶務,但家庭使用者仍然堅持使用被動揚聲器,因為選擇自己喜歡的擴大機是他們的樂趣之一。
而使主動式揚聲器得以獲得暴風般的進步與銷售成長,是無線串流的出現與結合改變了一切,創造出這一場 "完美暴風"。在城市住宅空間愈來愈狹小的趨勢下,藍牙和 Wi-Fi 的普及與廣泛使用,也幫助大家實現了消除滿地雜亂電線的願望,並且大量使用在社區大廈的廣播系統等。而且,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 "高端(High-end) " 及 "發燒友 "的市場正在萎縮。
現在僅有像 KEF 一樣擁有 60 年經驗的製造技術公司,有能力做到讓其主動式揚聲器聽起來和被動式揚聲器一樣好(或幾乎一樣好)。如果還無法做出決定,一個簡單的測試一定要試試,就是將兩者並列比較,例如 KEF 被動式揚聲器 LS50 Meta 與主動式揚聲器 LS50 Wireless II 交替體驗。最後您可以透過自己的聲音喜好和使用需求的篩選,特別是空間的考量,線材或對 Hi Fi 音響功能性的需求性。
"非此即彼 "的情況往往看起來像毫無選擇權,但事實並非如此,因為最終的選擇是顧客依照自己的使用愛好來做出決定。當被問及主動式與被動式揚聲器的問題時,或許透過這樣的比喻您可能會更理解:您喜歡手牌車,還是自排車?就是這麼簡單。如果您特別討厭電線散步在房間裡的地板,相信您已經做出了決定。